7/27/2007

書展的性格

書展埋單
文章日期:2007年7月27日
【明報專訊】書展又在喧鬧聲裏結束,入場人次從六十八萬躍升至七十六萬,升幅逾一成,比得上「day day high」的恆生指數。

所以,照例,又有人提出了這樣的問題﹕如此高的入場數字,反映了什麼樣的香港文化?

一個書展,確能反映一個城市的文化特質。每年的倫敦書展,入場人數不多,傳媒亦不會密集報道,許多當地人甚至不知道有書展這回事,或即使知道,亦不會追蹤注意什麼書比較好賣、有哪位明星又出了什麼所謂著作。為什麼?當街頭巷尾都有精緻獨特的小書店或有寬敞如超級市場的大書店,而且大小書店都積極也善於舉辦簽名會、朗誦會等文化活動,「書展」便存在於每一天的日常生活裏,不會像封閉在陰囊內的精蟲,只待每年一展,衝呀衝,把灣仔會展視為子宮,勇往直前,一泄如注。

倫敦書展
,主要是內行人的書展,儘管也有書商擺攤、論壇座談、作者簽名,但因大眾的眼界夠高夠廣,沒有人會大驚小怪於任何噱頭;就只是沉靜地、自在地,大家來看書展,幾乎有點似參觀藝術館。

法蘭克福書展呢,則是歐洲九月艷陽天般色彩艷麗,四面八方的人都來了,搭飛機,坐火車,南歐的浪漫,東歐的熱情,北歐的冷冽,西歐的冷靜,五湖十六國的風土人情夾雜在書商和遊客的足下,在書展裏,形成令人眼花撩亂的漩渦,像嘉年華,不管是抬頭或低頭,皆有驚喜。

香港書展當然也像嘉年華會,但因為書商都大同小異,也因為參觀者都大同而極少小異,這樣的嘉年華會畢竟只是珠江三角洲街市式的,灣仔春園街擴大式的、旺角二樓書店加強式的、尖沙嘴連鎖書店移植式的……熱熱鬧鬧,熙攘攘,參觀者總能高高興興地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,然後大包小包地提書回家;當你的要求不多、當你的起點不高,自必容易感到滿足。

而更重要是,香港有個影視處,影視處有一些近乎文盲的檢查員,他們每年總要附和一些無知刁民的「不安」投訴,結果,每年總會搞出一些貽笑國際的沒收鬧劇,倫敦書展、法蘭克福書展,若想擴大國際注意,恐怕要派人來香港觀摩學習了。

[馬家輝 http://www.makafai.blogspot.com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