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/21/2007

一組對讀。溝通。

角色:弟,妹
文章日期:2007年10月20日
【明報專訊】「儘管你是我的哥哥,我還是會繼續喜歡你。」
在收拾書桌上堆積如山的書本時,給我瞥見某書本封面上的這一行字。仔細看看,原來是那本雜誌——我已記不起自己在啥時候買過這本日本動漫雜誌了——但買的原因,我肯定,就是因為以上那句會令人感動的話。
記得兒時在家鄉念書的時候,父母親由於工作的關係,頻頻出差,每每一個月才回來一次。雖然家中有婆婆負責我們三兄弟的起居飲食,但婆婆年紀大,行動不是太方便,於是大部分的家事都落在我這個大哥身上,甚至在學校的家長日,我也要充當半個家長。
可兩個弟弟好吃不做,又不講道理,盡是把家務留給我做。就連「飯後要自覺洗碗」這麼簡單的事,如果沒有報酬的話,他們也不願做。好幾次他們在學校闖了禍,我就試過當一大群學生的面,向對方賠個不是。但他倆做錯了事,卻沒有悔意,往後作風如常。
就那時起,我一直希望有個可以讓自己關心的妹妹,大家相互傾訴心事、關心對方……即使不能小說式地發展至戀愛關係,但肯定比照顧兩個小霸王好多了。雖然到現在我還是這麼想,可是這一刻我不由得會心一笑——作為那兩個曾是小頑皮,但卻幫過你教訓那些對你出言不遜的人的兄長,其實蠻不賴的。
******
解困:電郵陷阱
文章日期:2007年10月20日
【明報專訊】丹尼爾.高曼(Daniel Goleman)是著名心理學家,1995年出版《情緒智商》,風行一時,將EQ一詞推廣成為街知巷聞的心理學術語,改變我們對於個人能力、人際關係、領袖質素等等觀念的看法。最近,他一再撰文,闡析電郵的優劣之處,提醒用家多加留意,避免不必要的誤會。
話說高曼計劃出版新書,已經進入最後衝刺階段,看來一切順利,卻突然收到來郵,內容充滿怨氣,出版社的女士寫道:「透過電郵溝通真的舉步維艱,我出言不遜,而你則怒氣!」高曼驚訝不已,一直以為相處融洽,殊不知不滿積累,瀕臨爆發。
高曼當機立斷,不再依賴電郵,親自致電解釋,不消幾分鐘,所有誤會渙然冰釋。事後回顧,他說﹕
日常的溝通方式,諸如致電通話或親身會談,充滿豐富的情感信息,不自覺地透過語調、面部表情、身體語言及互動節奏來詮釋對話意思,形成多管道的交流。
電郵卻剛剛想反,屏幕上冷冰冰的字體,顯得格外孤單,令接收者傾向從較負面的角度詮釋其中意義——積極的言辭會趨向中性,中性的內容會趨向消極;親切的態度會變得公事公辦,公事公辦的說話更會變冷漠。衝突亦由此而生。對於素未謀面的人,這種情更為嚴重。一位專門研究遙距溝通的教授說:「你非常有邏輯及理性,但在情感上卻十分脆弱。」
因此,下次使用電郵時,若發現意見不合,不妨撥個電話,可能會有意外收穫。
[陳耀華 cyiuwah@alumni.cuhk.net]
******
方式:默動的啟示
文章日期:2007年10月20日
【明報專訊】法國默劇大師馬塞馬素於2007年9月23日逝世,我深深悼念,40年前,這位在舞台上以默動給我無數啟發的演藝家。
他首次到香港來表演,應該是60年代末了。那時候,外國默劇藝術在香港觀眾心中很陌生。一來就來了一級大師,夠令我們眼界大開。
其中《逆風而行》,小人物頂住狂風步進步退,觀眾真的如同身受。《密室受困》,空無一物的舞台上,憑他的雙手與肢體扭動,我們竟看見了四堵不斷收窄的圍牆,他用力摸索,上下樓梯,慌忙尋求出路,觀眾與他同時受壓迫,幾乎窒息。《面具》,小人物試戴喜怒哀樂的不同的面具,他的面容隨雙手掩映而變化,時喜時哀,沒有自己的真面目,最後,戴上悲苦面具後,卻無法脫下,遂成永久的悲苦。《阿當與蛇》,蛇是他的左手演化而成,不斷朝向他的臉,我們竟然「看得見」蛇誘惑的表情,吃不吃右手的蘋果,成了阿當的掙扎
當年給我印象極深的不是他那小丑必必造型,而是他的肢體表演的高度控制自如,從實質與抽象之間取得神髓,不一字,盡得風流。還有他對人生哲理的探索,對許多無奈的悲情,竟可默然傳遞,引起座中興歎。
他的表演令我明白,站在教壇上,身體語言也十分重要,那時候沒有科技支援,欠缺教具,教師的肢體挪移恰當,有時勝似千言萬語。教學,也是一種表演藝術,看過他的演出,我努力學習手勢、眼神的運用,對我的教學極有幫助。
後來他來過幾次,儘管年紀大了,演出有點吃力,劇目也沒新編,但我還是去看,以表我對他的敬意。
[小思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