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/27/2007

閱讀時光。《舊聞記者》《香港報壇回憶錄》


K,
這是兩本應當放在一起對讀的報壇掌故,錢老師以好特別的方式追尋一個甲子前的報壇掌故,明顯側重“文人辦報”,“學人論政”傳統的緬懷,以及通過版面研究當時的社會,猶如穿過時光隧道的社會學調查。
真是讓人羨慕,在港大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,可以有這樣的課題,這樣的資料,這樣的時段,這樣的心境,這樣的眼光。
想念港大的秋日艷陽,想念總是英氣勃勃的錢老師。

馬老先生這書,是去年小女子在書展商務攤上,一眼所見,一手搶回。僅僅讀了序言,就知道這是我想追尋的香港報業舊故事。
是啊,從來都是談編輯人的立場,報老板的謀劃,報業其實是多么精細的一部機器,少了誰都“出不了報”!!馬老先生描寫早年跑馬經、還有深夜扛鉛板工、以及清晨的報集,活靈活現,教人看出不少江湖味。
其實,在別夢城前半年,小女子夜夜在公司筆耕至深夜,從銅鑼灣回灣仔小宅的路上,總是遇到沿街擺放的報集,報販們快速分報的動作,漂亮極了。有時,小女子就在第一時間,從這未上攤的報集上,買下自己喜歡的報紙,樂顛顛地想,除了當天看版主編,大約小女子是第一個讀報人吧。貪心得很。好像,老馬先生的故事里,沒有寫道這類“報蟲”啊。呵呵。

舊聞記者

作者/錢鋼
定價/HK$58
圖書種類/文學
開本/西式特16開153mm X210mm
裝幀/平膠裝; 封面有摺頁
頁數/200
ISBN-10/9628885669

兩岸三地的新聞史存在許多雷區,原因無他,從晚清王韜的《循環日報》開始,康梁辦報或是國民革命的媒體理念,在在與政治有著緊密的關係,或能展現文人辦報的風骨與理想,但是多數報紙的言說充滿禁忌與權力,也是不爭的事實。新聞學人錢鋼因為接受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的邀約,有機會同時閱覽一甲子前的國民黨、共產黨與淪陷區的華文報刊,跨越了國族、政黨與意識型態的限制,寫就《舊聞記者》一書,還原「舊聞」中塵封不住的故事、價值觀與報人追求公義的熱情。

錢鋼是著名報導文學《唐山大地震》與《大清海軍與李鴻章》(原名《海葬》)的作者,曾主持中國最優秀的報紙《南方週末》筆政,是大陸知名的專題報導作家與編輯。現為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中國傳媒研究計畫(CMP)主任、上海大學和平與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。作為報導文學家,他向來對「大歷史」(macro-history)的敘述有興趣,無論是書寫大清海軍,或是和胡勁草合著的《大清留美幼童記》,描述一百多年前一批中國學童在美國遊學的故事,都有意從透過文學書寫影響中國命運的一個轉折點。作為新聞學的研究者,他則念念不忘社會公義的理念。《舊聞記者》正是夾雜著大歷史敘事和媒體功能論的一本好書。

《舊聞記者》中報導的五十則事件,都在一九四五年發生,時值全民狂喜迎接民族聖戰勝利的時刻,當時的人們鮮少體察到,中國正走向一個轉捩點,國民黨與共產黨全面的決裂在即,看似開放與自由的言論環境又將受到扼殺,自此兩岸如何步向一個長期分裂,而又各自經年緊抱著專製政體的局面。錢鋼透過具體的新聞事件,重新書寫與分析蔣介石、毛澤東、陳公博、周佛海、陳儀等人當時的作為,也將日本勢力的消亡,美國力量的介入,一並精彩地展現出來,錢鋼總能機智地點出國民黨、共產黨與淪陷區報紙中的價值偏頗,又兼能反映出史實在當時與現代的影響,使得五十篇舊聞報導成為珍貴的史料。

《舊聞記者》最動人者,莫過於一則則針砭壓迫新聞自由,以及彰顯新聞工作者不屈不撓的故事。錢鋼報導《大公報》重慶版總編輯王芸生,在1934年2月時,在社評中懇求當政者「請你們饒了國家吧﹗」錢鋼評道:「去直接觸摸一下這些奇特的字句,感受一下這些字句的溫度──一個良心傳媒的血液的溫度。六十年后,或許它已是希世之珍。」確實是擲地有聲又令人動容的評價。在其他篇章中,錢鋼巧妙地分析當時的媒體如何在困境中,利用政治人物的言論或局勢,儘量爭取言論的空間,鮮活地展現出媒體接近新聞自由的道路上,無論是過去與現在不僅需要勇氣,更需要智慧與審度時局的能力。

《舊聞記者》只挑選了一個年代,受限於媒體專欄文字的限制,深度或廣度也許有所不足,但錢鋼動人心魄的史筆,以及難得一見的取材與視野,當能讓讀者從舊報紙的紙背聽見知識份子的吶喊,以及紛亂時代中人們的企求與憧憬,在跨越時空的台灣絕對是空谷足音。
******
《香港報壇回憶錄》
作者:馬松柏
出版: 商務印書館
出版日期: 2001/04
頁數: 288
國際書號: 9620762959
書城編號: 12647

原價: HK$68.00

睽諸兩岸三地的報業史或個人回憶錄之類,無論是官方所修抑或民間所撰,不管是學界所著抑或報人所述,幾乎全無例外地仍然把敘述焦點放在“文人辦報”的主線,忽略了在這條主線旁邊,另有一群新聞人在默默地、持續地參與中國報業的發展進程。

他們可能是前線突發組橫衝直撞的小記者、可能是在報館內伏案看版的老校對、可能是寒冬清晨瑟縮在街頭分報發行的女報販、可能是在冷氣房內運籌帷幄的總編輯、可能是舊式報社排字房內的黑手工人……他們用青春和心血實實在在地參與了中國報業的歷史進程,無論貢獻是偉大抑或卑微,總該有人站出來、提起筆,替曾經參與中國報業發展的男男女女留下一些聲音、訴說一些心事、記錄一些軌跡。我們應該有版本不同、立論各異的“小報業史”。

馬松柏先生—我的父親—的《香港報壇回憶錄》,是個人的回憶錄,亦正是“小報業史”的其中一個版本

馬家輝博士